网上科普有关“什么是般若智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般若智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般若源自佛教中的术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 ”、“钵罗若”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 ”。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 。在英文中写做“Prajna”。所谓般若智慧就是佛教智慧。
中国文化讲的智慧是那种能够辨别是非、辨别事物不同情况的智慧;而佛教里的“般若 ”恰恰是让我们来消除这些分别,也就是说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 。因为汉字“智慧”二字不能尽表其义 ,所以在翻译经文时以音译。
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般若分世俗般若和胜义般若,也叫世俗谛和胜义谛 。世俗谛就是语言和思维所能到达的境界,因果轮回 、生死无常等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 ,是见性之后保任安住自性的境界。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 ,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 ,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
实相般若:在佛学的文字上, 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 ,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境界般若是对实相般若的认证方式:清凉国师对武则天陛下说“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 。 ”是说没有妄念的现前一念心 ,是没有想过去,也没有想未来,只是当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灵本体的时候 ,同时具备寂和照两个方面,这就是与如来相同的心灵境界,这就是境界般若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
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实描述法界本体与契入法界本体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别意识能够了达的境界 ,属于世俗谛。
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 ,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 。有人看书,眼睛一瞄 ,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 ,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 ,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 。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 ,用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
观照般若:是报身佛境界;观照般若当下体验烦恼的本性与菩提的本性无二无别,是以分别意识当下超越分别意识的境界 ,将意识当下转为妙观察智,属于胜义谛 。
明心见性的禅宗的智慧成就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 ,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 ,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 ,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 、非常功利 。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 ,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 ,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 ,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 、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 。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 ,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 ,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 、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 。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 ,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 、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 。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 ,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 ,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 ,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 、嗔恨、嫉妒 ,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 ,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 、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 ,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 、嗔、痴 ,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 ,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 ,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 、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 。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 ,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 ,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 ,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 ,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 ,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 ,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 。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 ,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 ,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 。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 ,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 。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 ,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 ,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 、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 ,这才是最大的布施 。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 ,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
其次是爱语 ,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 、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 。当我们说真实语时 ,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 ,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 ,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 。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 ,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 ,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 ,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 。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 、越痛苦 ,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 ,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 ,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
四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 ,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 、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 。佛经记载 ,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 ,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 ,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 。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 ,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 ,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禅宗”,众所周知,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成就 ,同时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也是汉传佛教中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
为何禅宗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而且变得这么重要呢?为了对此有所瞭,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佛法?’以及‘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何在?’佛法最终的目的 ,如你所知道的,是要求智慧及开悟(相对于基督教的求‘激情’(passion)以及神的恩典,或其他一切宗教中所求的‘神明的保佑’) ,然而为何所谓‘开悟’如此重要而且令人希欲,乃至可成为佛法的究竟目的?
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词-en ,表示动词,to light up(令发光) 。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 ,因为众生心中经常都毫无、或极少光明。因为众生心房中没有光明,故无智慧之光,因此整个心就恒常被包裹或覆盖在黑暗之中,也因此众生的心就变成盲目及愚痴 ,因而对自心及对外境也都盲无所知。结果,芸芸众生尽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无明的业力所牵引或驱策,颠扑而进──从而不断地基于‘自利’与‘自我中心’的动机去造作诸业: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 ,一再地伤害他人以自肥,而且总是自以为是(self-justifying),丝毫不觉愧疚 。
众生就是这样 ,尽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 ,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 、盘算、设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今世未完,来世继续 ,这叫作‘轮转不息’
众生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心中没有光明,也就是所谓‘自心无明’,因此才会一直如是一辈子‘盲目追求’ ,受尽无量的失败 、挫折、打击与苦楚,但也因‘无明心’的驱使的关系,自己不明所以 ,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往外追逐’、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因此 ,若要断此无尽的烦恼 、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 ,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他的‘心房’中;而欲达此目的,则行者必须把他的‘心扉’打开 ,即使不能全部打开,让佛日之光照彻到他心房的每个角落,至少也要打开一条缝隙 ,(如楞严经于开示禅观中所说的),令至少有一线佛光照进他的心门,而照亮他的心室 ,令他因而有所见,从而能‘自见’──于是进而能自见、自知自己的一切行为、言语与思惟,于焉真正进入‘了知自我’ ,‘了知自心’,乃至幡然省悟:‘觉今是而昨非’,甚至到达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 、觉知自己从前作了许许多多的错事 ,而完全冥然不知不觉,不知有过,也从不知惭愧、悔改;如今因为自心中已有些许光明,而能以此佛智光明自照、自见 、自知、悔悟 ,改过向善,向上提升,因而令自身的智慧、德行与人格日日增进 ,‘自我的膨胀’也日渐缩小,执着的己见也日益减少,因而自心也越来越光明磊落 ,与人相处,于家人 、朋友与同事之间,摩擦也越来越少(因为‘自我中心’减少了 ,没那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了),”于是,不管是在家庭中 ,或在职场中,自心越来越不闭锁,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智慧光明 ,充满喜气、朝气 、活力与友善、仁慈、以及宽阔的心怀,因而便能如佛经所说:由于真实修行正法的关系,‘人见欢喜’ ,觉得此人越来越可敬、可爱:因此不但人际关系大为改善,同时也因自心开放 、有光明、智慧开展,因而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而令整个人格与人生全面改变,充满光明、智慧与幸福的希望,不再终日闭锁一方 ,愁眉不展,身心日渐老化 、退化 。这就是学佛具体的目的与功能,也是习禅的目的与功能──那也就是要增进、提升我们的智慧 ,因而改进处世与作事的方法及原则,从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生命的品质,令人更有智慧、更光明 、更快乐;而绝非与世隔绝、消极、退没 、幽黯的──那是一般人,或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的一大误解;也由于这样普遍的误解与疑虑 ,从而令佛菩萨真正伟大光明的智慧,日渐隐没,而且令一般人对佛法心有畏惧 ,不敢接近。这些都是佛弟子,犹其是佛教法师所亟须努力去宣导、提倡、改善的。这样才能令佛法的智慧,再一次令众生理解 、摄受、享用而得到绝大的利益 。这就是佛法真正的目的 ,也是禅宗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所开示最理性光明伟大的道理,普令众生皆得‘明达自心,明照自性’ ,而达到‘见性成佛道’的最高目标。
但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 ,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盘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于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 ,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风平浪静之后 ,才能照见或如实显现自心的影像,及内外一切法的真实形像或‘法之实相’,这些‘法相’才不会在心水中出现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在修行禅坐(习禅)的境界叫作‘照见自心现影像’;而能如是‘照见自心现相’的动作 ,便称为‘观’,或‘慧观’。因此,简言之一句话 ,坐禅是坐在那里收摄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动乱 ,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百物不思’,像一块木头一样 。)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后 ,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实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 ,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能‘由止而观’后,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 ,称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 。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最高成就。
但禅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学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于它能令行者 ,依三昧(定慧等持)之力,而照破一切‘无始无明’,从而真正开悟:从小悟 、大悟 ,乃至大彻大悟而成佛。
但成佛本身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成佛之后,便依自己修行成佛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其他众生,令普皆悟得自心自性 ,彻见本具佛性,因而成佛──如是佛佛相承,展转相授 ,自度度他,度无量众,生生世世觉悟度脱无量众生 ,令皆得无量智慧与安乐,尽未来际,永不舍此悲心与辛勤 ,永无止息,而令佛之智光恒久照亮无量世界──这就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无尽的目的,无尽的愿力与无尽的悲心 。此即佛法最究竟的意义、目的 、与修行。当然 ,这同时也是‘六祖坛经’与‘圆觉经’所要开示的要旨。
“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一千四百多年来,所有习禅者或禅宗的弟子,所必须修学的一部至高宝典;也因为这部宝典的流传,而奠定了禅宗在中土植基 ,且代代发扬光大,历久不衰 。这是因为六祖大师得自五祖亲传开悟后,以他极其超绝的智慧、及绝佳的时代大环境承平开放、学术宗教自由昌盛 ,其传法因缘与先代祖师相比,特别殊胜,因而中华禅宗就由六祖大师开始 ,发展成佛教界的一大奇葩,其光芒照彻汉土各地,其影响则历千年而恒久不衰 ,所利益开悟的僧俗四众,无量无数,如是乃至中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普遍 、具体、伟大的成就。及至近世以来 ,中华禅宗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世界各国习禅、或学佛法者,所一致赞叹 、景仰的最高对象。推究其源,都是因为六祖大师以其超绝的智慧方便,用一般人极其容易领解而最深入浅出的语词 ,开显了佛祖所传最高、最能令人直接受益的法门:即‘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 。
因此,能够听闻 、或阅读、知见此见性法门的人,依佛经所说 ,都是累劫有修、深种善根的人,才能有此因缘福报接触、了解这么高深的大法,并且能与此法相应 ,尤其是值此末世,邪说横流,能听闻受持这么高深难解 、直趋菩提的人 ,实是甚难稀有,都应自我庆幸,不妄自菲薄、划地自限 ,因而发大心,趣求无上菩提,广利群生,以报佛祖之深恩大德于万一。
成观法师接着开示说:“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因为所谓‘悟’这个词与境界 ,对一般人而言,可说是相当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义,很容易流于误会 ,更容易被误导,乃至受人诳惑。并且,佛法的修学 ,不论任何宗派,都一定是从‘知、解 、行、证’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 。(因为佛法的最大特征是:它是‘知性’的 ,是求智慧的;相对于大部份世间法及外道法,泰半诉诸感性,以为最大诉求)。因此 ,为佛弟子若欲于所修所学不走错路,即应对所修学的法门或课题,有相当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须是‘正知’ 、‘正解’ ,才不会错解、误解、乃至曲解所学的法门;然而能如是修学者,则必须具有大福德因缘,能从真善识 ,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则 ,如许多当代人士,懒得外出求师求法,只在家中‘上网学佛’──看经 、参与各种讨论或论坛 ,众说纷纭,不知所从 。这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共业所带来的学佛之一大障难。
为了令大家普遍对‘悟’有个概括而正确的了解,而不致于习禅过程中自误误他 ,(自以为自己悟了,其实未悟;相信某人说他悟了,其实他并未悟,因而为其诳惑、误导 ,乃至造成种种榨取
首先,要知‘悟’有四种层次,并非只有一种:1.小悟;2.中悟;3.大悟;4.大彻大悟(即是所谓‘开悟’)。先讲小悟 。小悟是指对佛法中的一个词(名相)或一个概念(Concept) ,有一个通盘而彻底的了解(知解);不但能知解其义,而且能作得到,这才叫作‘悟了’。例如以‘布施’而言 ,布施在英文中有许多同义字,如Bestowal,Donation ,Giving away,Relinquishment等。Bestowal是名词,它的动词是Bestow 。Bestow涵盖的范围较广 ,包括对上、中 、下三等人的施与。对上的施与,中文称为‘供养’,对平辈或在下的人之施与,称为‘施’或‘施舍’ ,所以经上常说‘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即表此义。
其次 Donation 这个字意义此较普遍 ,通常是指慈善方面,济贫助穷,而对教堂 ,也可说是作 donation,因此 Donation 可以说是用在比较平等的立场,乃至比较是对下 ,且含有怜恤的心情在内;这与‘供养’三宝时具有深重‘信敬’的 Bestowal,大为不同 。
至于 Relinquishment,虽然同样也是把东西给别人 ,但 Relinquishment 主要注重的意义是‘舍’,是行者自心对于钟爱的东西,能舍弃对它的贪爱,因而能施与他人。因此这种‘舍’可以说是纯粹的‘舍’ ,毫无眷恋也不求任何回报;这种‘舍’可说是最难、最究竟的。
在此必须一提的是:所谓布施、或供养、或舍,必须是你自喜欢 、喜爱、有用的东西,而且最好是新的东西;而不是你所不喜欢 ,或已不用、或没用的东西,放着不处理则占地方,‘丢了又可惜’ ,若摆 garage sale(车库摊),也卖不了多少钱,又很花时间 ,于是便拿去供养佛堂或师父,如是一举两得;然而那是‘回收’(Recycle),不叫供养;那是把佛堂或道场当作回收场或 Dumpster(大垃圾箱) ,不是有真正诚心或敬意的供养。顺便提一下,你若真正要供养三宝修功德,最好是买新的,不要买了一包东西 ,自己吃了一半,才拿去供养师父或供佛 。
因为布施是‘众善之本’,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好事 ,都是因为利他之心(altruistic),为了令他人欢喜 、得安乐,所作出来的‘利他之行’;即所谓的‘乐善好施’之行;乃至于佛菩萨、祖师大德布施法及法的智慧给众生 ,也是基于利他之心而来;因此,若没有布施这件事,则这世间便没有好人 ,也不会有好事;因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乃至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因此 ,须知:这布施一法,即包含了行者的悲愍心(慈悲心),即所谓悲天悯人之心,或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而学佛法 ,必须具有慈悲心,所谓佛法以‘慈悲为本’:若人没有慈悲心,再怎么修行 ,学再多的佛法,也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虽然‘自私自利’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十分平常;但修行佛法的人 ,若有自私自利的心态,而没有利他之心,即是无慈悲;若无慈悲心 ,则所学便都没有根基,都是空幻的,有如空中楼阁 ,因为此人自私、自我中心,再怎么修也仍是大凡夫一个,不可能真正了知 、修行、乃至证悟什么佛法或佛智。再说,佛法的道理 ,不只是要正确深入地去‘知解’,而且还要去‘作’的:若能知而不能行,那个佛法对他而言 ,只是文字言说,是‘没有用’的(useless)──若佛法的道理只是用来知解、谈论,便成佛所说的‘言说戏论’ ,口头说说罢了,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各人表现一下自己知识的广博 ,甚或可写一些文章 、或出书,上市上架,名利双收 ,取得学位等等。但这些,据实而言,都是世俗人把佛法作为求名求利的手段而已,对于真正佛法的修行 ,并没有太大的助益 。
我们讲‘小悟’,是举布施为例,让大家了解:若人对‘布施’的各种层面的道理都能理解 ,而且事上也作得到,这个人便能称为对‘布施’有所悟;悟了的人,便能进入那个他所悟的境界 ,因他所悟的境界,便成为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他身心的一部份 ,而不只是仅能说说,教训别人而已。简言之,悟了之人 ,能说能作,解行合一,无有虚妄;因此,‘悟’是可以检验的:若只能说而不能行 ,那只是凡夫知解;若能说又能行,才是贤圣悟了的境界。而且布施是比较普遍而根本的德行,故解了布施之‘理’ ,且能行布施之‘事’,解行相应,理事圆融 ,便可称为对于布施悟了 。然而因它的范围通常不是很大,故姑且称之为‘小悟’。
接着‘小悟’之后,讲‘中悟’。顾名思义 ,‘中悟’当然是指层次(level)比较高,且范围更深更广 。这样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仍然举例而言:中悟例如修‘忍’。忍(Forbearance) ,就是你能接受,而且能坦然地、平心静气地接受一切的横逆(adversity)、灾祸(calamity) 、灾难(catastrophe)、天灾地变、移山倒海的大难(avalanche)等天下大事,乃至个人的疾病、身心之苦,冤家聚头 ,老是跟你过不去 、找你麻烦的苦(怨憎会苦)、生离死别之苦(爱别离苦),想要作的事,总作不成 ,想要得到东西,老是得不到(所求不得苦),乃至生儿育女之苦(生苦:怀孕、临产 、分娩的剧苦) ,年纪老迈体衰、四肢不随、心智衰退,行动思想都不顺意,自己烦恼 ,令家人担忧,而又无能为力(老苦);衰老 、多病,于世事已经再也无能为力 ,若不讳言,则活着可说只是等着无常那一刻的到来,然当此之时,心中种种的不舍 ,对未来无边无知的恐惧怖畏;更尤其若于死前得了重病,拖延、开刀、急救 、插管,不能食、不能言 ,不能自解大小便,展转床榻,乃至成为植物人 ,无限苦痛,即如地藏经中所说:此时病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真是苦不堪言。若于老病、再加上贫苦孤单,无人照料,则更是度日如年。除此之外 ,乃至人际关系的苦,例如遇人不淑,所嫁(所娶)非人,父母不慈 、子女不孝、兄弟不义 ,朋友无情等等,都是世人常见的苦难或烦恼 。在这些烦恼苦难中,若是真实修行佛法的人 ,而且已修了‘忍’行,便得以其‘忍力’来对付或度过这些生命中的苦难。而且须知,这些苦难 ,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能逃得过:不论你多么富有,或多么有权势 ,或多么有学问,都逃不过这些世间众所共有的‘共业’之苦(大环境所带来的苦),以及个人‘别业’(自己个别的业力)所带来的苦:上至国王天子公卿大夫 ,博学之士,下至庶民,引车卖浆者流,一识之无之人 ,如佛所开示,一切众生皆无能免于这些别业、共业所引发的无量忧悲苦恼。而能‘度’(超越)这些苦恼,不为其苦所动摇的 ,除了依佛如来大智所开示的‘忍’行之外,别无他途 。而这些‘忍’行,并不是咬牙切齿地忍 ,或表面上虽忍,心中却在抱怨、嘀咕说: “Why me?! ”(为什么是我呢?)──这好像说:得了癌症时,便大呼抗议说:“Why me?!”(为什么是我呢?)──生命怎么对我这么不公?老天或上帝是不是忘了我 、放弃我了?心中深深地怀着怨气、不满、不能接受 、不能平衡。当人遭受个人苦难时 ,而大声疾呼地说“Why me?!”(为什么是我呢?),那就好像在说:你得癌症不行,不公;若别人得癌症就没什么关系?!须知 ,依佛法而言,一切祸福苦乐皆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不是谁给你的,更不是所谓‘神的意旨’ ,若是‘神的意旨’所致,这个神岂不是很偏心,很不公平 ,心很不平等,而且很残酷:他为何袖手让他‘所创造’的世人(这只是个神话(myth)而已)受这么多的苦难?如果他真的是‘全知全能’,早就应该在创造万物时 ,令他们(它们)都很完美,且享受他们的生命及存在,不是让他们受尽苦难、折磨、忧恼 ,最后不免痛苦的一死,要不然他创造万物,所为何来?只是为了好玩?(这简直有如老子嫉世愤俗反讽的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一般)──而且这样苦恼的众生,怎么能称得上是上帝的杰作呢?因此,由佛智可知,一切众生的生死 ,乃至其一切忧悲苦难,都是众生自己的‘业力’造成的(所谓‘业力牵引’),而非有任何能掌控 、主宰一切的‘万能的主’在布置一切──因为他所造的一切‘杰作’ ,其实品质都很差,有很多缺陷、瑕疵(品管不理想),再加上创造之后 ,其后续的‘布置’与运作更差,经常失控,不管是大的世局 ,或小的如个人的遭遇,都太不理想了。也常令他自己震愤、生气,而毁灭一部分或全部那些不听话的‘杰作’──这真是他老人家始料所未及 。因此可知 ,所谓‘全知全能’(常常有loss漏失)及‘创造万物’都可说;那只是古代一个小民族(不上几十万人口)的神话,且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对人类的幸福快乐,乃至克服困难 ,毫无帮助,乃至由于其教义激进,十分排外 ,且容许以武力来解决族群的是非曲直(胜者代表正义),因此二千多年来令全人类到处蒙受许多刀兵之灾的蹂躏与恐怖。这就是因为一切世间人及外道人都不知 、不解业力及其因果的关系。若信解佛之正理,从而依之于一切法修‘忍’ ,便能度世间一切苦厄 。附及,忍力是从定力而来的;要有忍力,必须先修禅定。而‘忍’最深的意义是‘不动’ ,不动的意思是‘不动心’;因为能忍,所以其心不随外境而动(不随外境‘起舞’),因而能跳脱或超越外境 ,而达到‘身心抽离’的境界;若能如此,则虽由于业力而遭遇到一些苦厄,也比较容易‘过关’(度过),这称为‘以忍行度苦’。因为忍行能令人度苦 ,离苦,因此忍行就称为一种‘度’(波罗蜜) 。波罗蜜的意思是‘度到彼岸’,也就是究竟解脱的意思。而修行大乘菩萨道的行者 ,都必须修行‘六波罗蜜 ”(六度),以度自己及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达菩提涅槃安乐的彼岸。因为六道生死之中 ,苦难无边,光修一个“波罗蜜”是不够的,必须六度全修 ,才能自度度他。而此处所说的‘忍波罗蜜’,便比上面第一项所说的‘布施波罗蜜’,要来得更高、更深、更广 ,所以得称之为‘中悟’ 。
还有,学佛者所修的忍力,除了是依定力而来外,其根本还是依于对业力因果的正知见与信心;由于深信‘一切祸福苦乐皆是从众生的业力中来’ ,因此,我依照我个人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大家:若学佛欲进更高阶深入的‘正修行’,则必定要于‘法’有坚强的信念 ,于佛有深厚的信心。因而信知:自己所获得或遭遇的一切,不论好坏,‘都是我应得的!’也都是我的福报因缘 ,没有什么可complain(抱怨)的,也无法希冀不是自己福报之内的非分之物。而且(这点更加重要):如果你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很诚心 、很努力 ,很如法地修行,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的:你这样虔诚全心的修行,你往昔所造的恶业 ,如果可以消得掉的,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令你消业免难,或重罪轻受 。若你如是诚心修行 ,而仍然躲不掉的苦难,就必须深信:那是因为你往昔所造的业太重,佛菩萨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 ,仍不足以完全为你去除那些业障及苦报,否则佛菩萨就违反了因果律,变成跟外道的神一样 ,无识因果,自我中心、玩弄因果。若佛法的行人于‘佛’与‘法’皆有如是正知见与信念,便如金刚经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如是之人,诸佛护念,修行如来无上法皆速得成就 ,‘得成于忍’,坚定不动。
至于第三项大悟,则例如说对大乘的六波罗蜜法整体,或大乘八宗的任何一宗之法的全部 ,全部修得纯熟通达、能知、能解 、能行,而且融会贯通,毫无障难 ,能开解、利益无量众生,令皆开佛智慧,远离愚痴、无明贪爱 ,出生死海,入于无上菩提之行 。这种人即可称为大悟之人。大悟之人都是大菩萨,圣者之流 ,祖师级的人物。而小悟 、中悟都是贤者之属 。
至于第四项‘大彻大悟’,简称为‘开悟’,那就是佛的境界;他们不但能通达一切大小乘的法 ,而且获得无量三昧,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等佛果功德,以及三身四智等。因此‘大彻大悟’或成佛,不是能随便说的。
我们所处的末法时期 ,到处有人说他是开悟的人,或人与人之间互相频传:‘某某人已开悟了 。’或‘某某人已证明他的弟子有几人开悟了。’当今之世,我们众生何其有幸? ,能有这么多人开悟成佛?或为活佛!
附带提到:若未开悟而说自己已经开悟,或传说别人已经开悟(自说、说他),或默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 ,而不加以明确否认,都是犯了戒律上的‘大妄语戒’,也就是破了戒;乃至没得禅定 、神通 ,而说(或暗示)自己得禅定、有神通,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而不加以明确否认 ,或说自己是某佛 、某菩萨、祖师的化身或再来,或说自己能与某佛、某菩萨沟通,或某佛、某菩萨于他梦中或醒时,或在禅定中传他什么法等等──这一切都是犯了大妄语戒 ,是破戒人。有智者慎勿为其所惑 、所诳,以免自误。又,他们为何要这样诳惑人?多半不出受了名、利、乃至色之诱惑 ,因此不知不觉为魔所趁,因而自害害他,失菩提道 ,来世堕于地狱道或魔道,详如楞严经所说 。
成观法师说:“开悟的进程,第一步是行者须去除外在障碍 ,这是经由打破自我中心的硬壳(egoistic crust),或者说是铲除‘自我城堡’的城墙或防御工事。”
开悟的第二个进程是去除内在障碍,以便将自我从三毒心(贪爱 、瞋恚、愚痴)中解脱出来。
开悟的第三个进程是 ,既然内外的障碍已经去除,接着便可顺利地将佛的智光引进行者自己的心房中,因而令整个心房或心室充满光辉,整个心神、心灵都光明闪耀 ,行者从而心眼开发,而能明见自己的‘心地’,这也就是所谓的‘见性’ ,亦即见自己的‘本性’,本具的佛性 。这也就是所有禅宗教法,或整部‘六祖坛经’ ,扩而言之,乃至整个大乘圣教的神髓与最终旨趣:亦即,佛的一代时教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化导 、指示众生悟自心地,见自己本来清净金刚佛性。若能见自佛性 ,佛及六祖大师便称此为:‘见性成佛道’。
成观法师在讲了禅悟的种种义理之后,接着介绍中华禅宗诸大祖师的传承表,他说:“中华禅宗的开始第一代祖师是从西天(印度)来的达摩祖师(全名为菩提达摩大师),接着达摩祖师来华之后不久便在嵩山少林寺闭关(面壁)九年之后才传给二祖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再传给三祖僧璨大师;三祖再传给四祖道信大师;四祖再传给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再传给六祖惠能大师 。六祖大师得法后 ,在传法上起先有些障难,后来则因天下承平,皇室推崇、倡导佛法(六祖大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卒于唐玄宗开元元年(637~713),因此大环境物阜民丰,学术自由发达 ,民智开通,因缘特别殊胜,所以六祖大师得以大昌禅法;其下弟子分为二大支 ,一支为南岳·怀让禅师,另一支为青原·行思禅师。这两位大禅师的后代又发展成为禅宗的五大宗派:一、临济宗,二 、沩仰宗 ,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 、法眼宗。这五宗至今也都还有传人,尤其是临济宗与曹洞宗 ,更是兴盛,此二宗后来也传到日本,因而令禅宗在日本也发扬光大 ,历代以来成为日本佛教的一大柱石 。至于韩国也是一样,皆有学僧到中国来,得到禅宗的传承 ,回国之后,亦将如来的‘正法眼藏’(禅宗传承的精要)保存及发扬光大。这一切成就,多半直接或间接受之于汉传佛教禅宗六位祖师之赐。
关于坐禅的种种要点及技巧 ,在此无暇详述,有志者可参阅成观法师著作的“禅之甘露 ”、“佛性三参”及“入不思议处”三书及天台小止观讲座
成观法师最后说:我们学佛,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知见’ ,并且在这正知见上起坚定的‘正信’,如此才能真正修行如来正法 。而且,这‘正知见’、‘正信’建立起来以后,便能依此而照见佛法的究竟殊胜与伟大。
关于“什么是般若智慧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香露]投稿,不代表微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okokqq.com/cshi/202505-4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微乐号的签约作者“香露”!
希望本篇文章《什么是般若智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微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什么是般若智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般若智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般若源自佛教中的术...